届次
|
十六届三次
|
编号
|
144
|
案由
|
关于要求修缮保护好杭宣古道百丈段的建议
|
撰写人
|
洪秋平
|
附议人
|
|
承办单位
|
区文广旅体局
|
处理情况
|
尊敬的洪秋平代表:
您好!您《关于要求修缮保护好杭宣古道百丈段的建议》收悉。首先感谢您对杭宣古道保护工作的关心!2023年5月6日,市委常委、区委书记刘颖赴百丈镇开展主题教育调研活动,对杭宣古道(独松关)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。2023年5月9日,区大督查考评办下发交办单(区大督查考评办(交)2023第17号),要求加快开展独松关和古驿道余杭段文物保护修缮工程,推动文化品牌打造。由我局指导保护方案编制和报批工作,属地做好文保单位安全管理。我局也对杭宣古道保护工作高度重视,现答复如下:
一、杭宣古道文物概况
唐代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载,杭宣驿道从杭州北至宣州(今安徽宣城)共496里。现存古驿道起自独松关北500米处的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关上村,向南延伸越过独松岭至我区百丈镇半山村独松村,总长约1890米,宽1.2-2米,我区境内长约550米。驿道用块石和卵石铺就,沿途共有石桥4座,其中1座位于我区与安吉县交界处,其余均位于安吉县境内。杭宣古道是古代临安(今杭州)至建康(今南京)的陆路捷径,是研究中国古代驿传系统运行管理的重要实物例证。古道在安吉境内穿独松关而过,独松关始建于宋建炎年间,是宋金战争时期南宋政权在长江南岸军事要道上的重要关隘。2004年,杭宣古道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。杭宣古道余杭段作为独松关和古驿道的组成部分,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二、目前已开展的工作
开展文物保护修缮。2011年,余杭区文广新局出资9万元,对杭宣古道开展保护修缮工程,保护文物本体,整治周边环境景观,延续古道历史风貌。
编制文物保护规划。2017年,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独松关和古驿道文物保护规划》,该规划我区及湖州市安吉县已审批通过,目前已上报浙江省文物局,待浙江省文物局批复。
启动文物考古勘探。2023年5月6日,我局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交《关于要求对独松关和古驿道余杭段进行考古勘探的请示》,待市园文局批复后由市考古所对古道进行考古勘探,以明确古道遗迹分布范围及地下文物埋藏情况,进一步了解文物内涵,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和文物展示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。
严守文物安全底线。落实文物安全责任,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,执行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。根据文物安全管理要求,由百丈镇政府每月至少对杭宣古道开展一次文物安全巡查,重点巡查文物本体是否完好无损、保护区划内是否存在未经文物部门许可擅自进行建设工程的行为等,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传至浙江省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,保障文物安全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
(一)实施古道保护修缮工程。2023年计划实施独松关和古驿道余杭段本体修缮工程。5月15日,我局已与百丈镇人民政府、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对接,委托省古建院编制项目计划书,编制完成后上报浙江省文物局审批。
(二)保障古道日常养护资金。我局正与财政局会商拟定《关于印发余杭区文体文物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》,根据该文件精神,对文物日常管理优秀的镇街,每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最多可给予20万元的区级资金补助。
(三)挖掘古道历史文化价值。挖掘、收集、整理与古道相关的重要历史名人、事件、文学作品以及典故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,加强古道相关文化交流合作,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。通过广播、电视、报刊、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拓宽古道宣传途径,加强古道宣传力度,提高古道的认知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(四)推动古道文旅融合发展。将杭宣古道纳入余杭区乡村文化旅游整体版图中,优化旅游路线,深入挖掘古道周边的乡村文旅资源,如半山村洪家官厅、釜托寺、半山摩崖石刻等,与古道串珠成链、统筹发展,充分利用古道的文化、美景、风情,推动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,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。
再次感谢您的建议!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杭宣古道的保护工作,在做好古道修缮的同时,进一步发挥古道的文化价值。
单位: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7日
|
反馈意见
|
|
|